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多项激励企业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激发了企业投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782家,比上年增加170家;R&D经费投入23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整体上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提升,研发经费投入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特征
(一)研发活跃度提升
从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看,研发活跃度明显提升。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82家,其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1346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增长9.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9.8 %,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企业资金占据主导地位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237.48亿元(图1),比上年增加37.83亿元,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市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78.59%,比上年下降2.24个百分点,这一指标在2011年仅为73.54%左右,实现大幅度增长。2011-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从94.39亿元增加到237.48亿元,年均增长20.2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68%)。
图1:2011-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亿元)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中的企业资金为2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95 %,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资金为9亿元,比上年增加13.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3.8%。
(三)研发人员投入提升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有73946人,比上年增加13.6%。从折合全时人员当量看,2016年为47392人年,比上年增加2263人年,增长了5%(图2)。
图2:2010-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人年)
(四)研发投入行业聚集度高
从行业分组看,研发活动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五个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位居1至5位,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80.82亿元、24亿元、23.92亿元、13.1亿元和13.09亿元,以上五个行业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65.24%(图3)。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前3名的分别是医药制造业2.17%,通用设备制造业1.6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3,其他领域不足1%。
图3:2016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前十名的行业
(五)科技产出丰硕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7511件,比上年下降13.5%;其中发明专利5392件,占30.8 %;有效发明专利数8585件,比上年增长35.7%;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396件,获得收入0.98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385项。
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呈上升趋势
(一)R&D经费投入强度趋于平稳
从R&D投入强度(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方面看,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是 1.01%,比上年增长0.06%(图4)。2011-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从0.83 %稳步上升至1.01%,2015年排名全国第8位,西部排名第1位。
图4:2011-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
(二)新产品创新绩效较好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9243项,比上年增长了25.7%;新产品开发项目经费支出30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6.7%;实现新产品产值4807.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9%;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014.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6%。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1.3%,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重庆市企业创新绩效较好(表1)。
表1:2011-2016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与全国比较
指 标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重庆市 |
26.6 |
18.8 |
17.6 |
19.6 |
21.6 |
21.3 |
全国 |
11.92 |
11.89 |
12.38 |
12.91 |
13.59 |
15.07 |
三、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发机构比例有待提高
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82家,有研发机构的企业924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为13.6%,比上年增长提高2.7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2.95%)还有差距;有研发机构1077个,比上年增加181家;研发机构人员达到49663人,比上年增加7558人;机构经费支出150.9亿元,比上年增加27.6亿元;仪器和设备原价达到1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亿元。
(二)研发资源分布不均衡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片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研发资源较少。统计表明,渝西片区研发资源有上升趋势。
从研发经费上看,主城片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为140.89亿元,占比为59.3%,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渝西片区研发经费为79.06亿元,占比为33.3%,比上年提高1.9百分点;渝东北片区研发经费为14.71亿元,占比为6.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渝东南片区研发经费为2.81亿元,占比为1.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从研发人员上看,主城片区的R&D人员为44553人,占全市比重为60.2%,比上年下降0.3百分点;渝西片区的R&D人员24013人,占全市比重为32.5%,比上年上升0.2百分点;渝东北片区的R&D人员4622人,占全市比重为6.3%,与上年持平;渝东南片区的R&D人员758人,占全市比重为1.0 %,比上年上升0.2百分点。
表2:2016年重庆市各片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及R&D经费情况
地区 |
R&D人员 |
R&D经费 |
||
总数(人) |
占全市比重(%) |
总量(亿元) |
占全市比重(%) |
|
主城片区 |
44553 |
60.2 |
140.89 |
59.3 |
渝西片区 |
24013 |
32.5 |
79.06 |
33.3 |
渝东北片区 |
4622 |
6.3 |
14.71 |
6.2 |
渝东南片区 |
758 |
1.0 |
2.81 |
1.2 |
四、对策建议
从2016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分析可以看出,我市企业研发活动仍然存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弱、政府资金占比偏低、企业研发机构比例较低、研发资源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创新对全社会的贡献,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创新主体的培育,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
二是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三是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强化创新合作力度,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四是以科技园区建设为突破,打造创新发展科技引擎,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五是以相关政策为基石,加快转变创新观念,确保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顺畅。
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共同引导企业创新积极性,鼓励我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促我市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