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指数是反映城市创新水平进步程度的一个相对数,有利于衡量和评价城市创新水平及进步情况。重庆科技创新指数的提出有利于衡量和评价重庆及各区县的创新发展水平,是指导全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风向标。
一、重庆科技创新指数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在2009-2016年发布《重庆区县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基础上,2017年底首次研究发布了《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综合评价全市及各区县科技创新发展情况。2017年,重庆科技创新指数为60.2%。科技创新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累计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6725家,高新技术企业2012家,建设各类研发机构1463家。
2.创新投入持续加大。R&D经费支出从2009年79.5亿元提高到364.6亿元,年均增长2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22%提高到1.87%。
3.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09年1943件增加到22298件,年均增长35.7%。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9年834件增加到6138件,年均增长28.3%。
4.创新成效有所增强。2017年,全市人均GDP达到6.3万元。工业能耗产出率达到6.02万元/吨标准煤。
(二)存在问题
随着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原有的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已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当前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成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指标体系完整性不足,反映的内容不够丰富。由于常规的创新人才资源、创新政策实施、产业创新情况等调查制度尚未建立,反映创新人才资源总量、创新人才引进情况、创新政策环境、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水平等指标存在缺位。
2.数据资料可得性受局限,指数发布的时效性不够。由于统计资料可得的局限性,限制了指数发布的时效性。例如,主要指标的数据均为年度调查数据,从指标数据的调查、采集加工,到创新指数的编制、发布,往往要相隔一年以上。
二、国内外创新指数评价指标研究及借鉴
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欧盟的《欧洲创新记分牌》,国内有科技部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等。通过汇总、梳理和归纳所调研的8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分布,对创新评价的核心指标进行了研究,为确保重庆科技创新指数的科学性、合理性奠定了基础。见表1。
表1 国内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共性指标统计
类别 |
小类 |
指 标 |
指标说明 |
指标出处 |
使用次数 |
|
|
科技创新资源 |
人员投入 |
万人R&D人员数(或全社会R&D人员数) |
衡量创新人力资源的投入规模、质量、强度 |
C、E、G、H |
6 |
||
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或R&D人员全时当量、人均R&D人员全时当量) |
A、D |
4 |
|||||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或万名就业人员受过高等教育人员数量) |
衡量受教育程度和潜在的创新人力资源规模 |
B、E、H |
4 |
||||
经费投入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或全社会R&D经费支出) |
衡量创新资金的投入规模及强度 |
A、B、C、E、G、H |
10 |
|||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衡量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规模、强度和重视程度 |
D、E、F、G、H |
10 |
||||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或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R&D经费与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衡量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规模、强度 |
A、B、C、E、G |
9 |
||||
基础条件 |
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或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所占比重、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 |
衡量区域企业研发能力、创新水平及创新潜力 |
F、G、H |
4 |
|||
高技术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或高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
D、F、G、H |
6 |
|||||
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比例 |
B、G |
5 |
|||||
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及在孵企业数(或国家或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 |
衡量地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及运行情况 |
F、G、H |
5 |
||||
科技创新绩效 |
成果产出 |
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或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量) |
衡量科技创新的活力、专利产出规模、质量和效率 |
C、D、E、F、H |
6 |
|
|
万人专利授权数(或发明专利授权量、亿元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比重) |
A、C、D、F、G、H |
9 |
|||||
经济效益 |
GDP(或人均GDP) |
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D、F、G、H |
8 |
|||
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比重(或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
D、G |
3 |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 |
衡量一个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A、B、C、D、E、G |
8 |
||||
社会效益 |
万元GDP综合能耗(或综合能耗产出率、工业能耗产出率) |
衡量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
C、D、E、H |
4 |
|||
注:(1)上表指标栏中对相似指标进行了合并。
(2)指标出处中字母分别代表:A世界竞争力年鉴、B欧洲创新记分牌、C国家创
新指数报告、D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E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
F全国县市科技工作考核、G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县、区)评价、H江苏省创
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其评价或考核指标体系使用的上述共性指标个数分别
有10、10、8、16、9、15、22和12个。
三、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指标的选择因素
重庆科技创新指数评价指标的选择在考虑国内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共性指标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符合区域创新特色和统计实际的指标。在具体指标选择时,入选指标考虑的程序和因素有:
1.将同类指标先进性分类,再从各大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2.选取的指标能够覆盖同类指标,覆盖的面越广,就越有代表性;
3.选取的指标要有归口统计单位可获取;
4.尽量包容现有科技考核指标体系中已有的指标,可以承上启下继承使用;
5.选取的指标还要与重庆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任务目标衔接起来,便于结合实际将工作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区县,以保证重庆创新指数能起到引导激励的实效。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指标的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创新评价的核心备选指标的分析,研究及借鉴《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结合重庆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特点,最终确定了重庆科技创新指数的评价体系。
重庆科技创新指数评价指标在原4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增加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并将二级评价指标调整为17个(见表2)。其中,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评价指标相似的有12个,反映重庆市科技创新特色的指标有5个(见表2中带“*”的指标)。
2.指标的权重设计
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德菲尔法,即反复综合、反馈相关专家意见,直到所有专家认为每级及各分项指标权重合适为止。重庆科技创新指数的指标权重赋权结果见表2。
表2 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一级指标权重(%) |
二级指标 |
二级指标权重(%) |
指标含义 |
科技创新环境 |
26 |
*1.科技型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
7 |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创新主体发展情况 |
*2.上市及挂牌的科技型企业数(家) |
3 |
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发展活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
||
*3.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家) |
7 |
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
*4.科技服务机构数(家) |
5 |
衡量一个地区的创业孵化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情况 |
||
5.万人专利申请受理数(项/万人) |
4 |
衡量一个地区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
科技创新投入 |
27 |
6.万人R&D人员数(人年/万人) |
5 |
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人力投入情况 |
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0 |
衡量一个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
||
8.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7 |
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9.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 |
5 |
衡量一个地区的政府科技投入力度 |
||
科技创新产出 |
12 |
1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项/万人) |
8 |
衡量一个地区的技术研发产出情况 |
11.亿元GDP专利授权量(项/亿元) |
4 |
衡量一个地区的单位GDP技术研发水平 |
||
高新技术产业化 |
24 |
*12.高新技术企业数占科技型企业数的比重(%) |
7 |
衡量一个地区的优质创新主体相对拥有量 |
13.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7 |
衡量一个地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成效 |
||
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
6 |
衡量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
1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人/万人) |
4 |
衡量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
||
科技促进经济发展 |
11 |
16.人均GDP(万元/人) |
5 |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
17.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6 |
衡量一个地区的能耗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