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先进生产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重庆需要不断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推动全市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人才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是通盘设计并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综合性配套改革,一体化部署重大发展规划、政策制度和平台项目,让各类生产要素有机融合。二是推动高校教育理念、体系和治理变革,重点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人才。三是推动科技工作重心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转变,建立健全扶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加快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机制改革,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科技创新。四是全力创建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推动人才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深入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推行“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双向任职机制,畅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交流渠道,实现“产业人”和“科研人”的无缝链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先进技术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先进技术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先进技术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从研究开发、小试中试到市场化推广全流程衔接机制建设。二是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国企科研人员收入激励等创新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机制。三是深化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环重点科研院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机制。四是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机制改革,鼓励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加快构建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加大技术经理人培育力度,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推动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资本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创新活动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针对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产业链生命周期各阶段,应建立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立财政科技资金和金融资本接续投资机制,完善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和科技保险政策体系,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二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开展“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改革试点。三是建立社会耐心资本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对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给予投资、落户、住房补贴等各种奖励,提高外资在华投资的便利性。
推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数据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日益突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应加快推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构建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体系,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二是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大力发展网络、算力、存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三是积极探索数据资源确权、交易、分配和保护制度改革,深化科技资源共享和一体化配置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张振杰,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445号